七夕節(jié)是古代的情人節(jié)?我更愿稱之為古代的婦女節(jié)。
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所謂的祭祀,指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祭祀、典禮。古人好“禮”,但不管是祭天、祭祖、祈雨、求平安,男性是永恒的主角,除了七夕這一天。
只有在這一天的“乞巧”儀式上,女子會走到前臺,大大方方向上天祈禱:想要變得更巧更能,想要得到更多更好,想要走得更高更遠!
如果僅僅把七夕當成女子祈求愛情的節(jié)日,真是遮蔽了它隱藏在歷史塵煙中的大浪漫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黃圖圖
這一天,出去玩兒
七月初七,一彎新月升上柳梢頭時,閨閣女兒們會沐浴凈身、精心打扮,在庭院中擺好香案、陳列瓜果,仰望著繁星閃爍,向織女焚香祭拜、虔誠禱告。
女子們還會手執(zhí)五色絲線和七孔針,借助朦朧月光,穿針引線,能將線快速全部穿過針孔的女性稱為“得巧”。婦女們還可以在月下相聚嬉戲,甚至于“忘寐達曙”,游戲到天亮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黃圖圖
這對“大門不出、二門不邁”的古代女子,是極為難得的放松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三百六十四天做配角,也只有一天能揮灑肆意做自己。
“我宮里一共有三百二十六塊磚石,而這些磚石,我都撫摸過無數(shù)遍了!”《甄嬛傳》里的名場面“敬妃數(shù)磚”,說得是寂寞深宮冷的凄涼處境。
不光民間女子,七夕也是嬪妃宮女難得的喧鬧時光。在這一天,宮中會用錦緞搭設(shè)高高的彩樓,擺上瓜果酒肉,嬪妃宮女們在此穿針乞巧、歌舞玩樂,“動清商之曲,宴樂達旦”,狂歡宴飲一整夜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黃圖圖
古代男人們擁有廣闊的世界,留給婦女的就是一把剪刀、一部織機、一塊錦緞之類的小玩意兒。但就這些東西,她們也玩出了花樣。
宋代筆記小說《致虛雜俎》中記載了唐代宰相元載愛姬薛瑤英和婢女不以蛛網(wǎng)、彩樓和銀針等尋常物件乞巧,而是別出心裁地剪出連理花千余朵散于庭中,隨風紛飛,如五色云霞。
女人心思的浪漫和奇巧,盡在其中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黃圖圖
不管是命賤如草芥的民間女子,還是一輩子被困在深宮的后妃宮女,一年中只有這一天,能夠短暫脫離出日常生活、享受著同性小團體的私密空間,作為節(jié)日絕對的主角。
將七夕看作是中國古代的“婦女節(jié)”,名副其實。
手不巧,沒法活
話說回來,為什么古代女性這么想要變得“巧”呢?
因為在“男耕女織”的社會分工下,男人可以考科舉,中狀元,女人卻被牢牢地禁錮在“女紅”作業(yè)中。管你天資過人、或者聰明練達,如果繡不好花,做不了飯,那就是“無德”,就失去了作為女性的價值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畫畫的小麻雀
現(xiàn)代女性很難想象此般壓抑。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古詩生動形象:“三日入廚下,洗手作羹湯。未諳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”。
是說一個新媳婦嫁人三天做飯,怕婆婆不滿意,做好先讓小姑子幫忙嘗了嘗。這樣的情節(jié)放在今天,一定會被吐槽上熱搜:“過門三天婆婆讓我做飯”“有一個奇葩婆家是什么體驗”……
但在當時,就是女性生活的全部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畫畫的小麻雀
漢樂府《孔雀東南飛》中通過劉蘭芝的一段自述說出了封建社會對女子的標準要求:“十三能織素,十四學裁衣,十五彈箜篌,十六誦詩書?!?/strong>
而劉蘭芝最后被夫家遣歸也是因為織作不如婆婆之意:“雞鳴入機織,夜夜不得息。三日斷五匹,大人故嫌遲?!?/strong>
宮女也會因為“手笨”被“炒魷魚”。咸豐年間一份檔案記載了一名叫四妞的宮女,年方14歲,在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手下做事當差,因為過于笨拙,做不了宮里的針線活兒,被打發(fā)出宮了。
因此,只有手巧,傳統(tǒng)女性才能在家庭和社會上立足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黃圖圖
縫縫補補,紡織勞作,這些我們現(xiàn)在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,卻是她們唯一能證明自己價值的事兒。
換而言之,哪怕只有這么多的事兒可做,她們也渴望做得好、做得漂亮!
“天皇皇,地皇皇,俺請七姐姐下天堂。不圖你的針,不圖你的線,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。”
“乞手巧,乞貌巧,乞心通,乞顏容。乞我爹娘千百歲,乞我姊妹千萬年?!?/span>
“清清水,端一盆,巧娘娘教我變聰明?!?/span>
這些天真、淳樸、誠懇的“乞巧”歌謠里,盡是女孩子對自我價值實現(xiàn)的渴望。而說回到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,織女就是一個古代的職業(yè)女性典范,有得一手好技藝,是紡織業(yè)的“老行尊”,擱現(xiàn)在也得是個三八紅旗手!
圖源:小紅書博主明心嘟
不止求愛情,還要求聰明;有了好技藝,得了好夫婿。
原來,幾千年前的女人們,也洞見過愛情與自我的關(guān)系,渴望尊嚴與獨立。
還有更好玩的,某些大膽的女性“叛逆者”在乞巧這一短暫狂歡中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憤懣:
“我給巧娘鞠個躬,巧娘教我打阿公(公公);我給巧娘娘獻花花,巧娘娘教我打阿家(婆婆);我給巧娘娘獻李子,巧娘娘教我打女婿?!?/span>
這是她們在吶喊:巧娘娘給撐腰,讓我們也做一回主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明心嘟
真的有趙盼兒么?
前不久大火的《夢華錄》里的趙盼兒,就是一個理想狀態(tài)中的“巧婦”,能點茶、會算賬,精明能干、長袖善舞,還有她身邊的三娘、引章,都有好手藝傍身,安身立命。
許多網(wǎng)友喜歡看她們“搞事業(yè)”而非談戀愛。其實誰都知道,《夢華錄》就是一場造夢,無論元、宋,哪怕是在社會風氣最為開明的唐朝,女子要拋頭露面、當家作主,都是一件難于上青天的事情。
她們的命運,散落在史書的紙縫里,隱藏在曖昧的敘述中,枯燥乏味只是尋常,還有許多不忍描述的凄苦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黃圖圖
但在夾縫中,依然綻放出許多真實版“趙盼兒”:
宋代的黃道婆,幼時為童養(yǎng)媳,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(今海南?。?,向當?shù)乩枳迦嗣駥W習了一整套棉紡織加工技術(shù),并將先進的紡織技術(shù)帶到了江南,推動了棉紡織技術(shù)的革新,對明清兩代江南農(nóng)村和城鎮(zhèn)的經(jīng)濟繁榮產(chǎn)生了深遠影響。
在孟元老的《東京夢華錄》里,宋時的汴京城里有王小姑酒店、曹婆婆肉餅、丑婆婆藥鋪,還有在春雨深巷里賣杏花的姑娘。
《宋人軼事匯編》里還記載了一位靠手藝吃飯的女廚師——宋五嫂,她憑借高超的做魚羹手藝得到了宋高宗的贊美,成為了當?shù)馗黄?。如今杭幫菜中的“宋嫂魚羹”和“西湖醋魚”據(jù)傳都是她的杰作。
“哪怕這個世界似乎構(gòu)筑了她們的弱勢,她們還是其中非凡的即興表演者?!?/span>
圖源:小紅書博主明心嘟
換一種視角看這些古代“巧”女子的故事,讓人心潮澎湃——不屑于寄生、不甘做附庸、不憚被輕視,她們哪里是“乞巧”,分明乞得是一份能夠自立于世的尊嚴。
而網(wǎng)友對趙盼兒的期待,也充滿了對古代女性的共情與崇敬:知道你們不能,知道你們受過苦,但依然感謝你們曾經(jīng)如此努力、綻放光華。
事遷時移,今天的“巧娘娘”,可不只是會織布那么簡單。王亞平和劉洋飛上了太空,張桂梅是全國人民崇敬的“女先生”,王霜曾獲“亞洲足球小姐”,黃偉芬是航天女教頭……
“她們”終于走出了歷史的局限,不必再月下穿針引線,告別了只有一方織機大小的人生舞臺,才華與風采的展現(xiàn),不再止步于一經(jīng)一緯、一粥一飯。
圖源:小紅書博主明心嘟
在這里,我們也送上一份現(xiàn)代乞巧指南:
一愿得智慧,甲方要的我都會
二愿元氣足,青春作伴好讀書
三愿體康健,平板支撐兩分半
四愿格局開,戀不戀愛都可愛
我們每一個祈愿,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!
責編:蔣青苓
來源:央視網(wǎng)
下載APP
分享到